每年雲林縣政府於10~12月期間,在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園區舉辦森林療癒季,有市集、表演、療癒工作坊、手作體驗等活動
台北101觀景台變身雲林秘境,高空竹林遇見素還真、雲林布袋戲療癒特展2025年11月10日-2026年03月01日盛大開展。
策展論述|偶戲之光
臺灣布袋戲的源流與靈魂之所——雲林。
這片土地匯聚職人手工、信仰儀式、庶民藝術與跨世代美學,是布袋戲的起點,也是持續推動向世界前行的能量之源。自雲林走向全臺,邁入國際的布袋戲團,霹靂與金光等影響力品牌,亦皆扎根於此,形成臺灣最具文化厚度的偶戲基地。
自清末以降,布袋戲在臺灣隨著庶民信仰、地方戲曲與民間工藝的發展而蓬勃興盛,逐步形成集雕刻、彩繪、縫製與操演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不僅是表演娛樂,更是文化記憶的具象化與社會美學的延伸,體現了臺灣人民對生活、信仰與藝術的共同想像。電視布袋戲更曾創下超過97%的超高收視率,成為世代共享的文化符號與臺灣意象中的代表記憶,更曾是臺灣意象票選第一名。
本展邀集以「布袋戲男神角色」為敘事核心,匯聚跨世代經典,集結傳統布袋戲鍾任壁大師所創〈大俠百草翁〉與〈斯文怪客-不足生〉、廟會長壽劇廖昭堂藝師推出的〈五爪金鷹〉,臺灣布袋戲指標品牌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與金光多媒體國際有限公司的經典角色——史豔文、素還真、一頁書、葉小釵、藏鏡人、黑白郎君等代表性人物,以及走向精品布袋戲的木藝堂。布袋戲的男神角色以精緻的造型語彙與光影演繹,構築布袋戲世界的史詩格局與角色魅力。
展覽還原部份拍攝場景,以光影裝置構築出沉浸式空間敘事,在光影交錯之間,感受匠師指掌中蘊藏的情感能量,體會雲林作為臺灣布袋戲重鎮的文化厚度與時代意義。「偶戲之光」不僅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一場傳統與創新共鳴的文化實踐,讓光,重新點亮臺灣民間藝術的榮光。
在臺灣最高地標之上,雲林以布袋戲回應世界:
偶之所至,聲之所歸。
「偶戲之光」不是回望,而是照耀。
它指向臺灣文化的根,亦以新世代之姿——
超越自我,超越巔峰。
草嶺石壁打造全台首座、以多項竹裝置構成的森林療癒園區。旅人能夠以最不打擾森林的方式與森林互動,讓森林療癒旅人們的身心靈。藉由整理木馬古道周邊荒廢人工竹林,創造屬於此地特有的遊憩模式。多處新設療癒景點及地景設施,您可循著緩坡而行、節節高升,在竹冠層細聽風吹竹葉的沙沙聲。
三種建議步行路線,提供給不同需求的遊客選擇,適合全家親子賞遊,也適合平易療癒漫步獨行,更有挑戰深度體驗路線,邀您一同體驗自然萬物共融帶來的和諧。
【 雲嶺之丘 】
三縣市之交的零死角雲海位於雲嘉、南投交界的雲嶺之丘,山頂上三角點觀日平台的人型雕塑作品,所指示的方向正分別是面向三縣,跨越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之地,海拔約1650公尺,觀景台更能夠將360度零死角,將日出、雲海和茶園山景盡收眼底。
近午時雲霧繚繞,彷彿出世脫塵,時而可看到雲霧裊裊、山嵐搖舞的雲海滾滾而上,而且每個季節的雲海各有不同。
【 石壁竹創森 西入口 】
草嶺石壁打造全台首座、以多項竹裝置構成的森林療癒園區。旅人能夠以最不打擾森林的方式與森林互動,讓森林療癒旅人們的身心靈。藉由整理木馬古道周邊荒廢人工竹林,創造屬於此地特有的遊憩模式。多處新設療育景點及地景設施,您可循著緩坡而行、節節高升,在竹冠層細聽風吹竹葉的沙沙聲。
三種建議步行路線,提供給不同需求的遊客選擇,適合全家親子賞遊,
也適合平易療癒漫步獨行,更有挑戰深度體驗路線,邀您一同體驗自然萬物共融帶來的和諧。
【 穹頂竹棚 】
穹頂竹棚具有地標性,其特殊且易記憶之造型吸引人們深入造訪,
提供療育體驗團體來此舉辦活動、用餐等。竹棚使用竹材建構一跨距 18 公尺薄殼結構。
穹頂竹棚目前是石壁竹創森園區最大的半戶外空間,採用竹子、紅銅屋面等自然材料,提供更多人與自然的互動的想像。
【 小柴軒 】
小柴軒為景觀公廁,每間廁所擁有一個小庭院,庭院內有植栽,
創造既開放又隱密的新奇體驗。設計以鋼筋焊接組成一個弧形構架,
將杉木材堆置於鋼構框架內,外型上彷彿杉木柴堆疊而成的「柴牆」屋頂骨架結合鋼構與竹構,
架出彷彿竹雨傘一樣的圓形屋頂,以為旅客遮蔽風雨。
【 杉木步道 】
全長約700公尺,共有兩個出入口,分別連接雲嶺之丘(瀰霧之境)及五元二角步道。杉林步道鋪設石磚平整好走,起伏緩和蜿蜒而下,途中穿梭在高聳杉木林之間,行走其間舒心愜意,適合平緩健行及全家大小森林賞遊。
【 五元兩角步道 】
五元兩角海拔約1600公尺,四周被綠意盎然孟宗竹林包圍,沿路的涼亭和綠廊皆採用孟宗竹編製成而成,因涼亭頂部上的角面有三角到九角等多座,加起來總共四十二個角,另外還有圓形一座則算為一元,所以加總起來就是五元兩角,也就是五元兩角名稱的由來。
【 木馬古道 】
木馬古道早年為運送木材的棧道,後重建成為休閒步道,穿梭在516公頃的林區內,沿途為孟宗竹林、杉林混合林,擁有完整的原始林木,生態豐富,可見藍腹鷴於林間出沒,途經竹製涼亭、生態池、石壁鷴橋、炭窯遺址、高點景觀平台可眺望嘉南雲峰、石壁山,羊咩寮高空棧道(天空步道),可近距離欣賞高聳的柳杉,幽靜舒適、林相優美,設有導覽牌指標清楚,適合全家大小休憩的景點。
【 風之舞台 】
南風由谷底吹上來,阿里山的茶園風光、陽光、微風、山嵐在此交織,共同起舞。故此平台為「風之舞台」。
【 微風小築 】
以橢圓環形串聯風之舞台,相互輝映。以半戶外竹棚提供遊客一個遮陽避雨之場所,竹棚底下設置桌椅,旅客可以在此享受微風、用餐休憩。
【 雲嶺之丘觀景台 】
雲嶺之丘為跨越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之地,海拔約1650公尺,觀賞日出、夕陽及雲海的絕佳新視野,每個季節的雲海各有不同。山頂上的三角點觀日平台為何恆雄藝術家的人型雕塑作品,而人型作品上所指示的方向正分別是面向三縣,巧妙地成為雲嘉南跨三縣的特殊地理位置。
【 瀰霧之境 】
雲嶺之丘海拔變化顯著,除了沿著山脊的遠景外,景觀還保留了杜鵑花海的美麗,而一簇簇野牡丹則巧妙地排列成迷宮。結合景觀的自然流動,創造了一個尊重現有環境的迷宮,允許與自然環境進行友好的互動,這種方法促進了與山巒的薄霧和風景的和諧聯繫。
【 瀞座 】
位於靠近木馬古道側地勢較平坦處,與木馬古道合圍出一片竹林場域,作為鄰接主要入口的景點,一處供人休憩、行前解說、體驗活動的場所,穿過幽幽竹林,到林間的竹棚架下坐著休息,藉由土牆及屋面阻隔沿溪步道的視線及聲響,將知覺引導到竹枝葉、天空、光影上,開啟森林療癒活動的序幕。
【 松竹廣場 】
順應地形整理出兩個主要平台,以石壁當地最大特色的砌石牆做為平台的擋土牆,砌石牆與竹林再再加深石壁的風景印象。上平台是停車場和攤販區,下平台是「松竹廣場」,以高低錯落的砂岩塊佈置騎上、以碎石鋪地,種植五葉松、玉龍草展現自然的姿態,和旁邊的竹林相映成趣。
【 低語軒 】
在木馬古道旁的竹林、杉木林間選擇一靜謐處,設置一座可供多人圍座、可以半躺下來的座椅,仰頭看到樹梢竹梢的搖曳,聆聽竹林的窸窣細語,在無聲中享受有聲的快樂。低語軒的材料採用鋼材、和竹集成材。
【 明陣 】
石壁的竹林明陣採雙螺旋設計,進入和出來是不同路徑,不會交錯,形狀看似簡單、然運行有秩,提供個人漫步靜心,也可以做為團體療育活動的場地。
【 靜思坪 】
配合森林療癒課程需求,於竹林間設置多功能大平台,供森林瑜珈、靜心體驗等課程使用,一般時間供大眾自行體驗,有相關課程活動時以療癒團體優先使用。
【 伏虎洞步道 】
日治初期台灣人因不受異族統治之民族情操,各地民兵所組之義勇軍起而反抗,在各地抗日事件不斷中,武裝抗日領袖以北部簡大獅、中部柯鐵虎、南部林少貓之「獅虎猫抗日三猛」,最為人知。據本地耆老口述,當年為躲避日軍搜補之柯鐵虎,曾潛伏至草嶺石壁山區,「伏虎洞」就曾為柯鐵虎等人躲藏之地點,最後也身隕於此。天然石穴據山林之間,水簾屏障隱密而不易發現。柯鐵乃人中之虎,曾蟄伏於本地山中,也有「臥虎洞」之美稱。石壁美麗「嘉南雲峰」、「石壁山」之山景如龍形綿延與伏虎洞並稱「臥虎藏龍」之地。